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砥砺奋进六十载 精探细勘著华章——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开展地质工作纪略

2021-06-18 15:47:24

六十年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
    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前身省地质局成立于1958年4月,至今已有63个年头。60多年来,一代代地矿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三光荣”精神和《勘探队员之歌》的熏陶下,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为寻找富饶矿藏、解决资源与环境课题不懈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壮歌。2012年,该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并连续被评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省级文明单位。
    回眸60多年来,该局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使我省地质省情“家底”更清晰;地质找矿也屡建功勋,改写我省“缺煤少铁少有色”的历史;“大地质”服务向全方位迈进,助攻破解我省资源与生态环境难题。现如今,该局取得的各项地质工作成果服务民生,赢得了各方赞誉。
    “省地矿局始终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福建地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我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新征程中,将持续发挥作为全省地质工作主力军的专业优势和重要作用,紧紧围绕我省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全方位地矿服务。”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文芳如是说。

                                         1.基础地调再向前,省情家底更清晰

    时针拨回到建局之初,从1959年首战1:20万永安幅区域地质调查开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工作持续推进。“十一五”末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覆盖全省陆域;“十三五”末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省陆域面积的80.6%、1:5万矿产地质调查覆盖全省陆域面积的35.2%。
    从陆地到海域,该局不断延伸触角。近年来,为服务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该局组织队伍参与实施“福建海域1:5万平海—浮叶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施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海砂资源调查,以及海岛综合地质调查等一大批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等项目成果陆续提交,已完成和正在开展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千米,为我省海岸带地区的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权威的科学资料,其中“闽江口—湄洲湾海域底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及综合评价体系探索” 首次在我省建立海域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六十载桃李芬芳。该局多项地质成果走在全国前列。其中,1:25万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是佼佼者。这个有“土地基因调查”之称的项目是部省合作项目,从2000年实施沿海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起,历时十几年,实现我省12万多平方千米陆域全覆盖。该项目首次系统获得全省土地表层土壤、深层土壤54项指标的高精度数据,摸清全省土地质量状况,特别是发现了超过3万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其规模和比例均处于全国前列,项目成果在我省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地质研究成果方面,该局继《福建省矿物志》2002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之后,又有了两部福建地质工作“百科全书”:即2018年的第二代《福建省区域地质志》、2020年的新一代《中国矿产地质志•福建卷》。同时,完成了《台湾省区域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等一批台湾省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成果。这些成果提供了更清晰的省情家底。

                                         2.地质找矿屡突破,缺煤少铁成历史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我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定”为“缺煤少铁少有色”省份。建局伊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瞄准“一煤、二铁、三有色”矿种,全力开展找矿工作,由此掀开了我省地质工作史上崭新的一页。紫金山铜金矿、漳平大坑煤矿、龙岩马坑铁矿、清流行洛坑钨矿……随着一大批矿产地的探明或发现,改变了我省矿产资源禀赋不好的“第一印象”。
    找煤曾是该局建局后的重点找矿任务,在二十世纪60年代第一次找煤高潮时期,发现的龙永煤矿区和天湖山煤矿区成为当时我省的重要煤炭基地。漳平大坑、邵武焦坑、晒口井田成为早期的一批重要煤矿。其后探明的永安煤矿区储量达2.67亿吨,是当时我省含煤密度最大的矿区;大田上京煤矿探明资源储量0.8亿吨,成为当时我省最大煤矿井田。
    “推覆构造研究在福建找矿中的应用取得突破。”我省寻找隐伏煤矿成效显著,在大田苏桥一带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约9000万吨,远景资源量达2亿吨;在大田奇韬煤矿区探明煤资源储量1400万吨,找到一处资源储量达2800万吨的无烟煤勘查后备基地等,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项目。
    找煤如火如荼,找铁不甘落后。该局在全省开展的大规模找铁矿工作也有较大收获,发现了一大批矿床(点),尤其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掀起的铁矿勘查会战,以龙岩马坑、潘田(深部)、洛阳、阳山为主要矿区进行勘查,探明国内著名特大型磁铁矿床龙岩马坑铁矿(铁矿石资源储量4.34亿吨);安溪潘田铁矿详细勘探、漳平洛阳铁矿普查勘探和大田汤泉铁矿详查、万湖铁矿勘探、银顶格铁矿补勘等也都取得较好找铁成果,扩大了铁矿储量规模,为我省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基地。
    与此同时,该局在寻找金矿、钨矿等有色矿产和萤石等非金属矿的成果也十分喜人,发现了包括紫金山铜金矿床、清流行洛坑钨矿床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产地。另外,还有大田县狮古洞超大型黑色冶金用熔剂灰岩矿、上杭罗卜岭大型铜多金属矿、漳平北坑场大型钼矿和建瓯上房大型白钨矿等特大、大型矿产地,以及建阳仑尾中型钨矿等中型矿产地。在上世纪,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找到邵武南山下萤石矿、福州峨嵋叶蜡石矿等一批作为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的矿产地。
    “非常不容易的是,‘十三五’以来找矿项目虽然少了,但仍找到超大型矿产地1处、大型矿产地3处、中型矿产地16处,新增金、银、稀土、熔剂灰岩、萤石矿、机制砂等17个矿种资源储量。”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60多年来,该局探明特大型矿产地14处、大型矿产地45处、中型矿产地118处,为我省工业农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其中,“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龙岩市马坑铁矿区西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等几十项找矿成果获得原地矿部(国土资源部)找矿奖。

                                       3.服务走向全方位,资源生态解难题

    时间来到新世纪的2001年,当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支持申报的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跻身其中,为我省成为地质公园大省打响“第一炮”。此后,“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福建泰宁)——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姐妹花”,平潭国家地质公园、宁德三都澳国家地质公园等15个国家地质公园;明溪火山口省级地质公园等5个省级地质公园相继获批,该局都是“幕后英雄”。
    2011年以来,该局还组织实施“福建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与规划”“华东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福建)”等一批项目,在查明我省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地质遗迹保护的同时,支持和服务当地申报地质公园、矿山公园。
    我省“矿水”调查是从1986年开展的,划分出医疗矿水11种249处、饮用矿水8种1546处,该局从一开始便参与其中。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该局勘查并提交了福州、漳州、厦门、泉州、莆田和三明部分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报告;上世纪90年代勘查并提交了200多份矿泉水点勘查报告;本世纪勘查提交了一批水源地勘探或调查评价报告,其中,较出名的是2015-2016年完成的南平市建阳区矿泉水源地调查,提交了2处偏硅酸型矿泉水源地和39处符合矿泉水界限指标的泉(井)点,三明市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使矿泉点总数从原来7个增加至107个。
    我省成为地热(温泉)大省,地质勘查(调查)功不可没。早在1973年该局就编制完成1:50万福建省温泉分布图,1984年编制1:100万福建省地下热水区划图,1982—1985年完成福州地热田特征研究。2010年以来,该局完成了闽西南、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圈等三大区域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及福州、平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并在开展相关综合性地质调查和专项调查中取得一批新突破:在厦门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潮间带发现我省首个海域温泉,在平潭蜈蚣岭等地热空白区钻探验证打出地热水,在德化打出孔底最高温度103.4摄氏度、孔口最高温度91.3摄氏度的地热水等。
    “十三五”完成全省新一轮的地热资源普查,共发现地热温泉点210 处,数量居全国第5位,推测的可开采资源量39.8万立方米/天,摸清了全省地热资源家底和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该局重点放在了支持推广应用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上,开展福州新区等新发展区域的城市地质工作,持续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承载与环境安全问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直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该局和其他地勘队伍的努力,我省的城市地质工作全部覆盖中心城市,工作程度已经走到全国前列。
    “调查”我省地质环境,是地质队伍一项始终没有停过的地质工作。上世纪90年代,该局完成全省1:50万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宁德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永安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及“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地质环境背景调查与评价”等环境地质项目。
    在我省开打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该局组织队伍承担起全省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详查采样和测试任务,参与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福建省)地下水监测点水文地质孔施工和“福建省地下水环境监测平台”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了长汀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等一批生态地质调查项目,提供“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地质方案;参与了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为其提供解决溶洞渗水侵蚀问题的地学方案。今年,该局承担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下水监测(福建省)2021年”项目,参与上杭恐龙足迹群化石科考和保护工作等。   

                                        4.初心不忘终如始,成果服务泽民生
 
灾害无情人有情。
    2010年南平市延平区重大地灾点红桃山出现山体开裂险情,6万多立方米的石土随时可能崩塌;2016年松溪县溪东乡竹洋村发生滑坡地灾、2017年永安洪田镇洪东新村出现滑坡险情、2019年三明市区某处后山发生滑坡地灾……都避免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而这些灾害现场都活跃过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灾应急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逆行者”,
    今年5月以来,我省多地进入“暴雨模式”,该局地灾应急专家和技术人员紧急行动,共出动专业人员333人次,为45个县(市、区)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核查地灾(隐患)点1214处、处置地灾(隐患)点达141处。该局组建的14支地灾应急技术支撑队伍随时待命。
    地质找水同样涌现地矿人身影。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连城县工农业和群众用水的缺水问题,省地矿局地质专家们在连城盆地红层下及隐伏岩溶下找到水源,其成果上了原地矿部成果一等奖“光荣榜”。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局抽调力量为我省干旱缺水的20个县58个镇村找水打井,缓解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进入本世纪后,该局组织实施滨海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价,在宁德东冲半岛、漳州宫口半岛等地找到地下水源,应急解决当地的用水困难。2019年以来,该局在上杭、霞浦等县(市)的372个缺水乡村开展抗旱找水工作,累计向当地移交了380余口供水井。这些供水井每天的出水量累计超过6万吨,可解决50多万缺水地区群众的生活饮水难题。如今,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该局为缺水地区抗旱找水的工作仍在进行中……
    积极服务“三农”,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成为地矿工作“重头戏”。该局支持诏安、寿宁等县(市)利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富硒土地,以及后续的加密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发展富硒产业,使这些县(市)成为我省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县,寿宁还成为“中国富硒富锌农业示范县”,众多农民从中受益。近年来,该局组织队伍承担54个县域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筹措资金实施19个乡镇农业地质调查,开展全省名优特农产品地质背景专项调查研究,有力支撑服务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等。
    六十载薪火相传。60多年来,该局地质扶贫工作锲而不舍,特别是2012年至今对口帮扶寿宁县,组织实施了农业地质调查发展硒锌产业、支持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发展旅游业等“造血式”帮扶成效突出,目前,还在开展乡镇农业地质调查等一批帮扶地质项目,帮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该局承担的《浦城县管厝乡官田村土地利用规划(2017—2035年)》获第一届全国乡村规划优秀案例,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规划入选“2019年全国乡村规划优秀案例”,尤溪桂峰古村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获第一届高分杯创新应用二等奖;5个村庄规划入选省优秀乡村规划案例……
“当前全局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持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林文芳表示,省地矿局将持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福建地矿的智慧和力量。
                                                                                           ■ 特约记者 张瑞利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