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新闻图片 - 正文
绘就“山水”新画卷——三明常上湖的生态蜕变之旅:

陈静莹 潘清宏 陈碧露

 来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第一印象便是干净整洁的村貌和秀美迤逦的自然风光。站在村口一眼望去,前方的湖面波光粼粼,后方的村庄秩序井然、村民悠然自得,可谓是湖色与天光争辉,绿水共青山斗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好景象得益于将乐县实施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对金溪河两岸约4.1千米河段,涉及常口村及其周边约16平方千米区域实施治理。2017年,“福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下简称“闽江流域山水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作为闽江流域山水工程的一个精品示范子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

 

迫在眉睫

生态问题凸显

闽江流域是我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总面积约6.1万平方千米。常上湖,地处金溪下游常口村段,是金溪河重要节点。“金溪源于武夷山东侧,是闽江的重要支流之一,是将乐人视若珍宝的‘母亲河’,不仅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调节城市环境和供水的补充水源。因此,保护好常上湖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将乐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股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是以常口村为主要实施地点。常口村位于原闽西北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但20多年前,还是一个“三无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没有几幢像样的新房子,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虽然坐拥好山好水,但村民却仍过着苦日子,是一颗镶嵌在百里金溪上“落了灰”的珍珠。

    近年来,将乐县高唐镇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亦有了历史性的改变,但规划中心区范围外的农村区域环保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污水垃圾的无序排放造成部分河段水质污染、堰塘水质富营养化。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大面积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被人工林取代。同时,受忽视林种建设因素影响,森林生态综合功能不够完善,生物多样性出现退化。“到处都是‘小炮楼’,到处都是采砂车,不仅影响村落景观,而且影响了道路交通。”一位常口村村民如是说道。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深入常口村调研时殷殷嘱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将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决心、做实事、搞创新,走好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新路,让绿水青山成功转化为金山银山。受益于此,常口村走上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新路,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特色养殖等产业,这一颗“明珠”也逐渐开始散发光芒。

 

双管齐下

保护修复相结合

    2018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县后,将乐县结合本地实际,以建设金溪百里画廊为核心,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地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2个试点项目,总投资4.58亿元,其中,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被列为省级精品示范项目。

    该项目按照“保护优先、自然修复、工程辅助”的原则,与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共同研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一核、两带、六片区、多节点”治理目标,坚持治山、治土、治水、治穷同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其中,“一核”指以常源湖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两带”为常上湖生态绿廊带和常源溪生态修复带;“六片区”即常源湖生态修复区、常上湖湖滨带修复区、常源溪生态修复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常口村环境整治区、森林质量彩化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多节点”指常上湖滨江生态廊道、养鳗场搬迁场地修复、森林质量彩化提升等十大节点工程。将乐县发展和改革局生态建设股负责人解释:“这样的治理目标,可以更加明确重点治理区域,有效地解决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带领常上湖及周边区域走出一条特色的生态修复之路。”

    走进常上湖旁的生态湿地,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草木,不时有鸟儿在此嬉戏玩闹。谁曾想,几年前,这片河口三角洲曾有一个搭建了二十多年的养鳗场,周围杂草丛生,河水浑浊发黄。“虽然用地手续正规,也不乏是一个良好的增收渠道,但近年来,鳗鱼养殖尾水排放对河水污染较大,影响了正常生态环境,于是2021年我们决定将养鳗场关停搬迁。”高唐镇党委副书记俞祖文说,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说服养鳗场主同意搬迁。此后,相关部门对关停后的养鳗场进行生态修复,由于地处河口三角洲地段,场地开阔,最后决定将此处修复为生态湿地,构建植被生态缓冲带,以改善常上湖水质,提高河道的蓄滞能力。如今,常上湖焕然一新,也有了美人蕉、香蒲等新“客人”到此作客,成为水清景美的生态乐园。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常口村宝贵的财富。多年来,常口村“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摒弃“砍树吃山”发展模式。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实施后,将乐县按照“保护和修复结合”的原则,利用原有林分,引入嫩绿色、鲜绿色、兰绿色、翠绿色的阔叶树,对常口村周边的生态区实施生态修复、有害生物防治、针叶纯林改混交等改造,采取自然式(见缝插针)、丛植(林中空地)、群植(乔灌成群)结合方式,把金溪沿岸打造成四季有花、四季有色、季相分明的百里画廊。

    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村六大要素,以河湖流域水环境修复、湿地修复及水源地保护、生态景观建设、边坡护岸修复等为核心内容,实施废弃砂场治理、林分提升、五水共治、恢复生物多样性等工程,完成常上湖清淤面积66.45亩,生态保护修复绿化约39亩,构建生态植被缓冲带25.5亩,土地整治与改良42个田块、共521亩,水土流失整治2120亩,林分改良151亩,成功打造了“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构建了“百姓富、生态美”新常口,探索出“山水林田湖+生态提升+产业振兴”发展路径。

 

“生态+”效益

助力青山变金山

    如今的常口村,森林覆盖率达92%,溪水常年可达Ⅰ类水质,整个村庄如诗如画,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各方投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80%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1.75倍和1.46倍。“生态+”效益在常口村得到充分体现。

    2019年,为了给脐橙种植基地选址,江西人徐良辉来到常口村考察,发现这里种植脐橙再合适不过:土壤有机质丰富,比平均值高出4倍,脐橙最怕黄龙病,大山就是天然屏障。徐良辉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建设700余亩视频可追溯现代脐橙园,形成果园与花海相结合的极具观赏性生态基地。常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云告诉笔者,2023年,算上地租和分红,企业共上交117万多元。

    常口村还创新推出“房票”和“碳票”。村民以闲置住宅换取“房票”,地面建筑物与构筑物由村镇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或引进投资方统一综合利用,开展文旅康养民宿等经营,农户以“房票”入股,获得租金和分红收益。村民孙桂英将老房子改造为擂茶体验馆,入股常口村文旅项目后,其票面价值为17.2万元,入股20年,一个月有700多元收入。20215月,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时任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的1.3万吨碳汇,就地实现流转和收储,常口村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

    在村里漫步时,笔者遇见了正在休息的护林员范炎孙。他开心地说:“自从种上阔叶树后,周围山上的绿色就多了许多,一年四季都赏心悦目。”作为护林员,最需要注意看管的就是火情和松材线虫病。这里遍地都是马尾松,松材线虫病作为马尾松最严重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稍不注意就会传播开来,因此,护林员们兢兢业业地做好看护工作,时不时就会到山里去看看树。“作为常口村的一分子,更要保护好一草一木,保护生态环境。”范炎孙望着群山意味深长地说。

    “常上湖原来是烂泥潭,村里的污水就直接排放到湖里面,治理之后,这个湖变成游客拍照打卡、村民休闲聊天的好地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对常上湖了如指掌。他说,常上湖生态修复之后,这样的好生态吸引了来自辽宁、山东的皮划艇队不远千里到常口进行训练。从开发云衢山漂流、水上威尼斯等文旅项目,到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两山学堂”,再到与福建省旅游集团签署总投资6亿元的森林康养休闲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这几年,常口村走上了“点绿成金”的乡村振兴路,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张林顺自豪地告诉笔者:“修复项目实施之后,湖水变清澈了,有更多人来常上湖森林康养慢道散步,老百姓对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纷纷点赞。”

   

分享到:0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