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笔者日前从永安市自然资源局获悉,西洋镇蚌口村2023年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已竣工并通过市级验收。
据悉,该项目是永安市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县级土地开发项目的典型案例。项目采用“投资人+企业+乡镇+村居”模式,由永安市交发集团投资建设,交发集团下属路桥公司负责施工,沪永农林公司负责经营管护,乡(镇)、村、村民享受入库指标固定收益及新增耕地代管服务收益。项目总投资235.86万元,实施规模74.76亩,预计产生新增耕地指标73.46亩,其中,水田73.46亩。
近年来,永安市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着力破解耕地保护“资金瓶颈”,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创新项目建管机制,制定《永安市乡村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及规模化经营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国企资源,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县级土地开发、旧村复垦(含历史遗留工矿用地复垦)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管护,通过国企运营破解耕地保护筹融资难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永安煤业在所属关闭矿区开展土地复垦,累计投入950万元,新增耕地230亩;永安市交发集团累计投资8817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8000亩,新增耕地830亩。
——坚持运营前置、规模经营。采用“公司+乡镇+合作社+农户”模式,在项目实施前推动土地经营权集中,由国企进行融资,各乡(镇)通过政策奖补,鼓励专业合作社对新增耕地、闲置撂荒耕地集中托管、运营,提升规模经营效益。
永安市沪永农林贸易有限公司以项目为载体,集中流转土地3万多亩,运用农发行“农地+”融资模式,取得融资贷款3.6亿元,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产生的效益用来偿还贷款。大湖镇新众诚合作社集中流转新增耕地、闲置撂荒耕地,构建粮食生产“代耕、代种、代收、代售”社会化服务体系,为2000多户农户提供全程高效托管服务。
——坚持利益联结、多方受益。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推动投资模式、运营模式、利益分享模式等机制创新,提高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投入的积极性。如:采取“政府+国企+村居”模式,永安煤业与市政府按照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7:3比例进行分成,实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120多亩;交发集团与市政府按照占补指标交易净利润3:7比例进行分成,镇(含村、村民)享受新增耕地指标补偿费,水田12万元/亩,旱地5万元/亩,实现占补指标交易140多亩。小陶镇与烟草公司合作,通过配套烤烟房用地指标,争取烟草指标,推动200多亩集中连片优质耕地恢复。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贡川镇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中小流域整治、粮食产能区等项目建设,优化基础设施配套,与省农科院、第三方专业机械设备服务公司等合作,扭动党建“金钥匙”,让300多亩撂荒地成为致富田。
■ 肖丽萍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