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从“锰矿废墟”到“生态乐土”──连城县庙前镇废弃矿区综合治理侧记

2025-07-25 09:10:25

■ 吕洪荣

 

在连城县庙前镇庙上村,后龙湖如同一块巨大的绿翡翠,温润地镶嵌于苍翠山峦之间。湖面之上,一道蜿蜒518米的浮桥如金色丝带般舒展,游人漫步其上,欢声笑语与湖光山色交织。岸边廊亭古朴雅致,廉政文化公园引人驻足沉思,创意稻田展现着大地艺术——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正是后龙湖废弃矿坑实现生态逆袭、带动乡村蝶变的最佳见证。

然而数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锰矿资源大规模开采后遗留的巨大矿坑,犹如一道深可见骨的创口。随着岁月流逝,坑内积水成湖,泛着令人掩鼻的腥臭,湖边杂草丛生,成为村庄环境难以愈合的伤疤。

实施五大工程

促生态“核聚变”

面对废弃矿坑带来的沉重环境包袱与发展桎梏,庙前镇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策划并生成了后龙湖废弃矿区综合治理项目。他们积极向上争取专项修复资金,重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部署、高效实施五大核心工程。

一是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削坡减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塑地形地貌,让大地恢复自然肌理;回填复绿,抚平采矿的创伤。二是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淤疏浚,净化湖水;构建生态护岸,还原自然水岸线;科学种植水生植物,让湖水拥有自净能力。三是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修建谷坊、挡土墙,遏制水土流失;大力植树种草,织密地表保护网,保持水土。四是实施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通过改良土壤,恢复地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让耕地重焕生机。五是实施生态景观重塑与文化植入工程,通过挖掘整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廊亭步道、廉政文化公园,江一真陈列馆、一真大道等,赋予生态空间深厚文化灵魂。

“美丽经济”效应

给村民“金饭碗”

经过综合治理,曾经泛着腥臭、令人掩鼻的劣五类水体,如今水质清澈,达到可直接用于农灌和观赏的标准。湖岸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不足30%跃升至85%以上,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缩减90%。矿尘覆盖的土地重焕生机,周边耕地土壤质量与农业产出效益显著提升。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代之以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村民的居住品质得到根本性改善。

生态修复释放的“美丽经济”效应迅速显现。脱胎换骨的后龙湖,凭借其“绿翡翠镶金边”(生态美景+网红浮桥)的独特魅力和“红色基因+绿色生态”的融合气质,一跃成为区域旅游热点。这直接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乡村业态的蓬勃发展,为村民开辟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稳定增收的新渠道。

优美的环境、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的价值,自发成为家园环境最坚定的守护者。“以前湖是臭的,心是堵的。现在环境这么好,游客这么多,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这可是我们自己的‘金饭碗’啊!”村民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从“环境破坏者”到“生态守护者”的观念变化。

编后语:后龙湖从“锰矿废墟”到“绿翡翠镶金边”的涅槃重生,生动展现了当地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跃升。从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到系统施治、产业培育,无不体现了新时代基层政府的担当与作为。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村民的命运,环境质量脱胎换骨、收入来源多元拓展、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增强。

后龙湖的生态治理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废弃矿区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为资源枯竭型地区实现绿色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板”。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