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绘就人海和谐新画卷——看莆田蓝色海湾整治生态蝶变

2025-08-28 10:35:30

核心提示: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名单,“福建省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莆田市海域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总长356.52千米,坐拥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红树林、海岸线、滩涂湿地等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然而,受自然侵蚀以及围海造田、围滩养殖等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木兰溪入海口等区域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退化危机,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面积缩减、鸟类栖息地遭破坏等问题愈发突出。

近年来,莆田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深入推进木兰溪综合治理为重要依托,坚持陆海统筹、因地制宜原则,在木兰溪入海口、妈祖城沿岸等区域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统筹实施退养还滩、红树林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修复、岸滩整治、岸线生态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成功打造了“蓝色海湾木兰溪生态治理样本”,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典范。

绘就人海和谐新画卷

——看莆田蓝色海湾整治生态蝶变

■ 张步雄 胡 水 郑与国

 

蓝天白云下,阳光洒落在水面,碧波荡漾,闪烁着点点金光,成片的红树林绿意盎然,成群白鹭时而展翅低飞、时而在湖边低头觅食、时而伫立在红树林枝头悠闲地梳理羽毛……立秋时节,来到莆田市木兰溪入海口黄石镇东甲海堤,站在修建完好的木栈道上远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迷人景象尽收眼底。

“红树林不愧有‘海岸卫士’的美誉,有消浪功能,对保护我们东甲海堤有很大作用。”来此散步的村民老朱指着不远处成片的红树林,欣喜地说道,“其在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显著作用。”

这是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自2019年起,莆田市依托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至今已完成岸线修复16.72千米、滨海湿地修复534公顷。这一成果显著提升了区域海岸带的生态韧性和生物多样性,极大增强了海域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效促进了海洋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安全隐患到产业发展

在妈祖城沙滩营地项目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顶着炎炎烈日紧张忙碌地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妈祖城海堤生态化建设及加固工程大幅提高了整个区域的防涝能力,保障了内湾安全,其溢出的经济效益正逐步显现。如今,内湾正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妈祖城沙滩营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计划于今年12月底前竣工运营。该项目引入网红走廊、太空舱、沙滩泳池等多元场景,集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致力打造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新地标。

据了解,未进行治理之前的妈祖城海滩,因污染物任意排放、不恰当围垦、非法挖砂采砂等行为,大部分滨海沙滩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且原来没有消浪墙,防洪和防浪标准较低。2016年,受台风“莫兰蒂”影响,妈祖城海堤出现较大塌陷。

4.56千米的妈祖城海堤生态化建设及加固工程是关键工程,关乎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

该项目施工强度大,且日常受海水潮汐影响,时常遭遇6级以上大风,给预制吊装混凝土扭王字块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施工单位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采取“潮退人进,潮涨人退”的施工方式,克服了潮汐、大风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海浪冲刷易导致海岸防护工程被侵蚀的问题,需要进行消浪等韧性处理。施工单位在海堤南侧设置了消浪坎挡墙,采取错开摆放混凝土扭王字块方式,实现通缝与错缝摆放相结合,从而起到消浪作用,降低海浪的破坏能量。

经过不懈努力,整个海堤生态化改造顺利完成。期间,共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预制吊装混凝土扭王字块约11万块、栅栏板约0.75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3.6万块,建成消浪坎挡墙4.60千米,修堤顶路挡墙4.06千米、堤顶路4.52千米。这使得海堤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升,从原来的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台风天,我们再也不用为海堤安全担心了,发展沙滩经济也有了保障。”北岸妈祖城服务中心干部张雪烽说道。

为全力推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莆田市锁定系统化修复路径,将生态治理融入国家、省、市级生态修复规划,全面推进陆海统筹与综合治理,推动从单一治理向全域系统治理转变,构建起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制。

“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海岸带科学开发’和‘生态系统修复’作为重点任务,落实‘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的战略定位。” 莆田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市禁止在兴化湾浅滩、木兰溪河口生态敏感区新增开发项目。同时,同步对接《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以打造 “安全、宜居、生态湾区” 为目标,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河口及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从环境退化到生物多样性

北岸段紫玉湖属于内湾的一部分,曾经是一片堆放垃圾的沼泽地,杂草丛生,存在水空间不流通、水安全无保障、水生态不达标、水景观待提升等问题,再加上之前群众耕作和随意采砂,对海岸线造成了破坏。

紫玉湖湿地修复工程以“湿地修复与保护、生境系统营造、生物栖息地塑造、大爱文化延续”为建设目标,修复面积达9.11公顷。该工程以湖心岛为主要节点,利用浮桥栈道串联整个湿地,形成生态休养步道,将几个小岛连通起来。同时,利用现有地形,结合岛屿浅滩和林地,打造潮汐式可淹没的浅滩湿地和林下湿地,创造多样化的生境和景观系统,形成多功能组合的潮汐式湿地。此外,还梳理了水流运动轨迹,打通原有死水区,增加水流运动的畅通性,提升水的自净能力,改善鱼类生存环境。

紫玉湖通过串联风景、村庄,也促进了水体流动,为下一步水上旅游和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水生态修复,水环境得到改善,水生态品质得到提升,形成了以水为脉、田林相依、蓝绿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

与之前相比,经过生态改造后的紫玉湖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不少鱼类、鸟类在此建立栖息地,形成了正常的生态链,为市民再添一处可游览、戏水、垂钓的休闲海域。

蓝色海湾北岸段生态修复重点对妈祖城内湾生态绿化工程及女儿湾海岸生态进行修复,在内湾设置了长1.2米、宽60厘米的生态框,并排摆放约3千米长,不仅保护了海岸线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还为鱼类提供了繁衍和栖息的场所;同时,在内湾地块种上绿植,修复生态面积22公顷,并修建了健身步道。

山亭镇利山社区是女儿湾生态修复的受益村之一。

社区干部杨元耀介绍,在未治理前,台风暴雨遭遇天文大潮时,外面的海水涌进来,海堤内的雨水又排不出去,常常造成内涝。在女儿湾生态修复过程中,对海堤进行了加固,把原来海堤边15公顷的木麻黄全部保护起来,回填海沙约800米,恢复了金色沙滩,海堤内修建了一条约300米的柏油道路、一座观景台和排水闸,保护了500多户村民的房屋和20公顷耕地安全。

经过整治,北岸段项目(妈祖城及女儿湾项目)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共完成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9.43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36千米、海岸生态带修复4.71千米;退养还滩(养殖清退)清退海域养殖123.70公顷、退养复滩(沙滩修复)49.94 公顷;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总面积为14.6公顷;纳潮排水提升工程新建节制闸1座,改造排水闸1座。

木兰溪入海口红树林(荔城段)。

从“生态痛点”到“蓝色碳库”

白鹭成群,鱼翔浅底。这些过去难得一见的美景,如今在木兰溪畔随时都能看到。

在木兰溪入海口处,涵江段30多公顷的红树林,宛如绿色绸带向大海铺展。风吹过,秋茄、桐花树的叶片沙沙作响,树下招潮蟹举着螯钳横行,弹涂鱼在泥滩上蹦跳。这片 “海上森林”,是莆田人对抗外来物种的生态勋章。3年多来,原先低矮、稀疏的红树林已经长到1米多高。

黄石镇东甲村干部陈金珠介绍,自从种植红树林以来,海堤和海岸线得到了保护,鸟类种类也变得丰富起来,春季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成群结队地飞翔,滩涂上的海蜈蚣、青蟹也多了起来,为附近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木兰溪入海口项目(涵江段项目、荔城段项目),分别由所在的涵江区政府和荔城区政府组织实施。在木兰溪入海口区域,退养还滩316.7公顷、修复红树林41.91公顷、营造黑脸琵鹭保育区36.47公顷,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涵江段与荔城段项目在治理过程中都遇到了互花米草问题。”涵江段项目施工队负责人陈清峰说,互花米草生长密度大,在低中潮滩会形成“生物堤坝”,阻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容易诱发赤潮,经济价值高的蟹类、鱼类等渔业资源在互花米草生长区域基本消失。

为此,涵江段施工队伍采取“物理+生物”的治理方法,即翻耕两遍后,再种植红树林,不改变滩涂地,将互花米草就地掩埋发酵后作为红树林的肥料,防止水土流失。荔城段施工队伍则采用水上挖机、旋耕机除治等方法治理互花米草。

今年4月,涵江段已规划建设莆田首个省级湿地公园—— 木兰溪口省级湿地公园,并成立了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以促进湿地生态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加强后续管护是巩固治理成果的关键一环。目前,木兰溪入海口工程维护仍由施工队伍负责,他们定期清理海漂垃圾和杂草,尤其注重对互花米草的清理,及时将互花米草秆清理出去。同时,施工队伍还经常进行巡视管护,每个月大潮后及时清除种植区内和围网上的海漂垃圾。

据统计,相比修复前,木兰溪入海口修复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60%、鸟类多样性指数提升20%以上,成为水鸟栖息的天堂。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海岸带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生态修复区域的海洋环境自净能力增强、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从“环境负债”到“绿色财富”

往昔污染严重的紫玉湖、女儿湾,如今已蜕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区,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更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绿色福利”切实惠及民生。

潮水退去、滩涂微露时,翩翩白鹭聚集在一起觅食嬉戏。放眼望去,成片的红树林和鸟儿相互映衬,奏响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交响曲。

在荔城区黄石镇东山村和东甲村、涵江区三江口镇段的栈道上,不仅本地人前来打卡,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游玩。“每逢节假日,游玩的人员更是络绎不绝。”东山村两位村民经常结伴来此散步,他们感叹道,在这么美的海边散步真是一种享受,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好处。

“整治后海水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重金属的含量减少了,赤潮发生的次数也减少,这对海产品养殖很有好处。”三江口镇新兴村村民郑女士满意地说。

地处女儿湾的山亭镇蒋山村是莆田重要的紫菜种植基地,现有200多户种植户,全村原有1500多亩紫菜。村民章群香说,女儿湾未整治前,该村紫菜种植采用条帘结构布置,经常受到海上回流垃圾的危害,比如残断的尼龙绳、塑料丝、包装袋等伴随着海浪来回冲刷,经常把紫菜苗冲掉。整治后,环境变好了,水质也变好了,种植的紫菜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如今,她们家增加紫菜种植130多亩,全村种植亩数达2300多亩。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莆田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该局将继续开展海湾生态修复整治,督促相关单位持续进行滨海湿地管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滨城市生态美景。同时,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