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援藏归来的地质尖兵——记“最美地质队员”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黄家龙

2015-06-18 17:13:47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或主持省、部级生产或科研项目14项,其中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8个项目科研成果最终评审为优秀;编写重要技术报告30多份;发表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9篇;曾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他就是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矿高级工程师、矿产地质调查二所副所长黄家龙。

从业23年,他已记不清获得殊荣时的兴奋,难以忘怀的却是对地质事业的无悔选择,以及和同事们在八闽大地、雪域高原上风餐露宿的日日夜夜。

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

海拔5000多米的阿里和那曲的无人区,缺氧、酷热、冰冻、疾病等重重困难,时常会像拦路的猛虎,让人猝不及防。然而,黄家龙深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新的大规模地质调查活动需要地质人去探路、探索。

2010—2013年,黄家龙作为福建省第六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积极融入到受援单位西藏地调院的地质找矿工作中,每年在西藏工作时间都超过十个月。3年间,他走过最高海拔是尼玛县色布塔矿区的5855米,这比珠峰大本营的海拔还要高出600多米;经历过最低温度是在可可西里盐湖调查时的零下二十多度,那里是生命的禁区,人类无法正常生存。

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地质工作最需要的地方。黄家龙说:“缺氧不能缺了精神,艰苦不能降了标准!”克服了高原缺氧带来的种种不适,他组织实施了野外地质调查及野外质量检查工作,走遍西藏所有的六个地区,走过了50多个县,这比许多在藏工作二三十年的同行们去过的地方都要多得多。

进藏3年,他与妻子过着牛郎织女般的日子,2011年8月终于有机会让家属来西藏探亲。妻子带着还在读初中的女儿千里迢迢地来到西藏,可刚安顿好她们,他就赶到藏北喜马拉雅山北坡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去了。说起这次探亲,妻子林红说:“我特别担心他的身体,盼了两年终于能来西藏照顾照顾了,没想到能见到他面的却总共只有6天。”为了《羌塘盆地油气调查》项目,他放弃了与家人难得的相聚时间,换来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测制了超过一百公里的地质路线剖面,获取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为解决班怒带地质构造的演化获取了丰富的证据。

妻子的担心不无道理。由于高原缺氧环境的持续伤害,2012年1月,他因为胃出血病重住院治疗,但还没完全康复就又坚持进藏。11月中旬,正在组织野外工作的他突然昏迷,再度出现胃出血,血色素降至4.9g/L,出血量近2000ml。每每想起当时的情况他也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另一位援藏干部潘飞及时发现并将他送往医院,后果真是不堪想像。高原的艰苦环境和地质工作的风餐露宿让他的病情时常反复。家人希望他能放弃进藏工作,但他说不能当逃兵,在耐心地与家人沟通后,他继续进藏工作,直到最后圆满完成援藏任务。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单位的肯定,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西藏地调院授予了“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初,还被聘为西藏地调院副总工程师。

当别人都已经放弃的时候,而你还在坚持

2007年10月,由省职工技能竞赛组委会、省地矿局共同主办的福建省首届地质找矿技能竞赛在福州举行,经过层层选拔的几十名优秀选手参加了这次竞赛。在理论考试、岩矿鉴定和野外剖面测制三大内容的紧张激烈角逐中,黄家龙从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总成绩、岩矿鉴定、野外剖面测制三项的第一名,荣获了“福建省地质找矿技术状元”的称号,同时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荣誉加身的他依然谦逊而勤恳地忙碌着,每当年轻人问起在繁重的工作下他如何坚持学习,他告诉他们:“也许成功的秘笈就在于,当别人都已经放弃的时候,而你还在坚持。”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结束3年援藏工作,在回单位报到的第三天,他就来到福建1:5万长汀县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野外现场,主持该项目工作。地质调查是专业要求十分严格的工作,即使困难再大、条件再艰险,也不能“偷工减料”,凭主观臆想应付差事。野外工作中,他坚持自己背着一二十公斤的标本跑路线,从野外回到驻地常常已是晚上7点多,匆匆吃完晚饭他又直接投入连图和第二天路线设计的工作中。2014年元旦前后的长汀气温很低,山顶的路面都结冰了,为了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他领着项目组的成员们克服天寒地冻等困难,认真做好野外地质勘查。在他的带领下,长汀区调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2014年的年度设计工作方案及2015年项目考核报告连续两年在南京地调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优秀级评定,得分在华东基础类项目中也是名列前茅。

主持新项目的同时,黄家龙还参与了永福等5幅区调报告的编写工作,由于编写人员少、整理工作量巨大,他放弃了节假日及晚上的休息时间,和项目组成员们综合研究了海量的野外资料与测试分析成果,参阅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终于在规定的时间点完成了一份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高质量的区调报告,一改中国地调局及南京地调中心专家们对永福区调项目工作效果不佳的印象。提到项目组的工作,当时的评审组组长郭坤一教授是这样说的:“他们的工作扎实而富有成效的,永福项目的成果报告是近十几年来少见的高质量的区调报告。”

这奖我不要,让年轻人上

黄家龙有这样一个习惯,在安排工作时,他总是把路途最长、最危险的路线留给自己,而将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路线交给老同志,坚决不让年轻人帮他分担重物。作为省地调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他深知导师带徒工作的重要性。进入新的工作区域,他不是简单地划分工区、分配任务,而是带着年轻人一条沟、一条沟跑,一座山、一座山勘查,边解说、边工作,手把手地教他们辨识地形、抓住典型特征填图。在野外工作中,他通过以身作则、精心传授、言传身教,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的地质找矿“三光荣”精神。在他身边工作的年轻同志都说:“他是师傅,更似兄长!”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里的年轻人在地质填图、剖面测制、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成为了地质矿产工作项目负责的储备力量。

在2014年10月省地矿局举办的导师带徒技能竞赛中,项目组里的3位年轻人都获得了一等奖,包揽了野外剖面测制的前三名。在2014年11月中旬举行福建省第三届地质找矿技能竞赛前,黄家龙专门抽出时间对院里的参赛选手进行指导。在这次竞赛中,省地调院获得了团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院里每年评选各类先进时,他常常是作为不二人选被大家推选出来,但他总是坚决予以推辞,并希望把荣誉留给年轻的地质人员。领导找他谈,他却说:“年轻人更需要鼓励和扶持,更需要被发现和栽培。这奖我不要,让他们上吧!”

然而,奖项总是为优秀的人设立的。2014年,他获得全国第一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2015年,他被评选为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

直到今天谈起援藏的日子,质朴乐观的黄家龙说:“所有艰苦的历练和种种困难的煎熬都成为了人生的宝贵经验和美好的回忆。新的征程,我还要不断地前进!”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