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优化资源配置 激发供给活力 ——厦门市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工作综述

2016-08-11 15:21:40

王夏儿 齐培松

 

厦门市辖区面积仅占福建省土地面积的1.4%,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然而,就是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却累计下降35%。数据对比的背后,是厦门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用地、释放供给活力,促进产业、城市转型,多途径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继厦门市火炬高新区、思明区先后获得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称号后,今年6月,厦门市的湖里区、海沧区又被评为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提供有效供给,有力保障重点项目需求

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的支撑。转型发展中的厦门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厦门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年均下降20%以上。近年来,厦门市国土房产局持续推动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建设用地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15全市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为242亩/亿元,相较2010年374亩/亿元,下降幅度为35%;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为404公顷,相较2010年1227公顷,下降幅度为67%。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多规合一”,划定全市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和640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共同构成城市开发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优化城市空间形态。通过深化“多规合一”工作成果应用,厦门市分析不同规划的差异,涉及土地306平方公里、图斑12.4万个,整合并腾出用地指标5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控制线内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将逐步清退,指标调剂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需求。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优化结构”原则,厦门市国土房产局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各类建设用地指标,新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基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厦门全市建设用地供应96945亩,有效保障了软件园、轨道交通、西气东输工程、新建厦门北动车运用所、翔安机场快速路南段、海沧住宅产业园区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落地。今年截至7月20日,全市报批建设项目用地4390亩,保障了重点片区和33个重大项目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

探索更适应项目需求的供地方式,降低土地成本

如何降低企业发展的土地成本,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用地供应体系?厦门市积极引导工业项目通过二级市场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或租赁、购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探索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供给方式,实行新增工业用地租让弹性年期制,一般工业项目用地租让年期合计不超过20年。多元化的供应模式,大大缩短企业生产筹建的时间,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有利于企业升级调整和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发展。

此外,根据厦门市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厦门市国土房产局主动调整部分用途土地规模指标,减少粗放利用状态。如制定《关于厦门市高校建设用地标准的意见》,规定高校建设容积率必须达到0.65以上,下调生均教学行政用地标准,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根据厦门市存量用地稀缺,学位紧张的局面,下调幼儿园、中小学生人均用地指标,提高学校用地容积率,以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房,缓解学位紧张压力。

海沧308工业园区通过租赁厂房及公用工程设备的方式,选择符合园区产业集群的企业入驻,厂区为企业提供独立的、专业的公用工程服务设备及配套系统,并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委托专业团队统一保障,既满足了入驻企业的使用需求,也降低了入驻企业的运营成本。今年,海沧308工业园区迎来了一批新主人,柯达乐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瑞士斯达利研磨技术(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弘信精密技术有限公司都以租赁方式正式入驻工业园区。截至6月30日,工业园区已有12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租赁厂房及公用工程设备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迅速实现投产,建立国内或亚太生产基地。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集约高效用地

厦门市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是海峡西岸首个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也是厦门总部经济节地模式的代表。截至今年6月底,该中心片区先后引进1100多家企业,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创造GDP500亿元以上,税收将达40亿元以上。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只是厦门市实现合理布局、转型发展,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厦门市以高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严要求,放弃低端化、同质化,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低污染、高效益的高端和特色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在产业园区方面,厦门市还实施“工业入园,统一管理”策略,编制厦门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明确各专业园区的产业定位,通过集中投入、增加强度建设,以提升工业园区投入产出。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成7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从西向东形成了临港产业、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软件信息、轻工食品、新兴产业、航空产业的用地新格局。

为了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厦门市还重视提高供地门槛,变“引资”为“选资”,各区政府和开发区不仅从严设置工业项目的准入条件,除产业类型、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常规指标外,还根据招商对象的具体情况,绑定高新技术、专利、从业资质等条件,将注册资本、税收、转让条件、履约保证金、建设时限等纳入合同条款。

加快低效用地退出,激活土地“生命力”

在节地模式下,厦门市鼓励企业加快技改、增资扩股、重组兼并、就地转型,通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有效提高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

近年来,厦门市工业(仓储)用地的更新改造,也犹如“老树开花”,能重新激活土地的生命力。湖里老工业区是特区发祥地,随着城市转型和美丽厦门战略实施,被赋予新的价值——国家级闽台(厦门)文化产业试验园核心区,其中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将构筑厦门首个时尚传播LOFT群落,老厂房“微改造”变身为创业创新基地,打造集时尚传播、生活体验、创意办公、展览发布、公共休闲为一体的文创园区。

厦门市国土房产局针对不同类型工业用地采用差异化改造措施,在符合城市规划、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仓储)国有建设用地可改造为符合规划要求的第三产业项目,鼓励改造为总部经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等现代服务业,达到产业的“更新换代”。

此外,为防止供而未用、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等现象,厦门市还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先后出台《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规定》和《厦门市出让用地履约保证金实施办法》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竣工土地复核验收和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闲置土地整改、土地出让合同履约后评估等工作,建立土地批后监管和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联动工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土地批后规范管理。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