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新闻图片 - 正文
莲花峰上天湖寺:

因山势类似莲花而得名,素有“闽中明珠”“绿色翠帷”“自然空调”之美称的尤溪县城水南莲花峰,可谓美不胜收。

深藏在朱子故里尤溪城区山林深处、风光秀丽莲花山峰之巅的天湖寺,环境怡人,处处绿树成荫,听得到鸟鸣,闻得到花香,所见皆成画,就像走进了一幅绵长绮丽的山水画卷。

站在山顶驻足前视,尤溪的太祖山一双髻山,似连绵的波浪层层累叠;聚目下看,美丽的朱子文化名城,好美的景致,好俊的山川,宛如一条长龙欲待腾飞。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载:“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上有天湖,水色绀碧,深不可量。”莲花峰上的天湖寺,是尤溪最古老的佛教寺宇之一,位于南溪书院的后山,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天湖、天湖寺、钟鼓楼、天湖公园、揽胜阁、古墓群、古窑址等。

上天湖,有三条通径,一条从尤七中左侧沿傍公路而上,尽头要登960多级石阶;一条从文公桥头沿公山小路蛇行而上;一条从天湖顺公山山脉蜿蜒东去,通向龙凤亭、保安寺有3000米山樑小路。

沿台阶而上,就是天湖寺大殿。门楣上悬一匾,书有行楷“天湖寺”三字,力道遒劲,笔锋犀利,一气呵成,当为行家所题写。主殿大门口一幅板联“天宇重新歌盛世,湖山依旧引游人”,挥笔豪放,结构严谨。三尊金碧辉煌的三宝佛像,端坐在正堂神龛之上。正厅四柱两幅楹联幢均为木质阴刻,书法出自尤溪县书法界名流,工艺则来自民间巨匠,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因寺前有虎砂环线如案,案前方有一半月形的池塘(放生池),俗名叫“天湖”,湖后有寺故而得名。主殿为单檐歇山顶砖木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脊彩画七喜花卉与祥花异草,红柱楹联油墨尚新,显得艳丽绝伦。

天湖寺始建于南唐(五代十国)时期,原名为天湖院。一时香火极盛,四方香客云集,逢灾解厄、遇难呈祥,名闻宇内,声震八闽,成为禅林中骄骄者。寺后是明嘉靖湖广按察史佥事、兵部武选司主事田濡夫妇之墓。该墓全部用青石构建,占地30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湖周围众多历史文物遗迹。史志确切记载,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等历代文人墨客常登天湖游玩,留下了许多名篇绝句、诗词墨迹。朱熹《立春大雪游天湖》诗云:“彤云被四野,寒气惨悲凉。回风一以定,密雪来飘扬……远迷乱峰翠,近失平林苍。偃薄莹神骨,咀咽清肝肠……且复记兹日,他年亦难忘。”可见当时这里的景致非同一般。

乾道三年(公元1167后)九月,朱熹在门人范念德、林用中的陪同下到长沙访张栻。与之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太极”之学的讨论。第二年九月回到了故乡尤溪城关,便重登天湖院散心,又写下了一首七律《九月九日登天湖》。诗曰: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晖。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相见下视尘寰小,只合从今老翠微。

明朝,尤溪出了位才子,叫田顼,字希古,号柜山,被称为晚明的四大才子之一。田顼之父田濡,字佰润。有一次,田濡、田顼父子二人同游天湖,深深地被天湖的风水宝地所吸引。其父说:“死后能有这么一块幽宅安身,我愿足矣!”

据明嘉靖《尤溪县志》记载:天湖“水色绀碧,抗旱不竭,不知泉脉所自。湖中鱼鳖充仞,人不敢取,云有神凭焉。”

慢步天湖寺山樑小径可右眺东亭湖光山色,左瞰沈城丰姿。当下,整个尤溪城区正成为一个联通美丽山水、融汇古今优秀文化的朱子文化旅游景区。南溪书院建筑群、朱子文化苑、博物馆……白墙青瓦、气势恢宏,处处洋溢着弘扬家训文化、书院文化的氛围,让人沉浸于悠扬的古韵今声中。下山步履如烟,如仙女下凡,似天将巡天,让人心旷神怡,美不可言。

(作者单位:尤溪县林业局)

分享到:0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