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 妍 杨晨欣 高雁滨
不久前,厦门唯捷城市配送有限公司申报的地块,通过工业项目“交地即交证”一件事办理套餐的方式,在办事窗口快速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在第二天取得不动产登记权证书,实现土地合同签订与规划手续办理无缝连接。
这是厦门市工程建设项目资源规划领域审批制度改革一个缩影。近年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持续深化建设项目策划生成,强化审批流程精简优化,加强信息赋能,在“多规合一”基础上不断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促进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为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按下“加速键”。
创新规划实施传导
提前做好“空间预算”
近年来,厦门市建立“5-3-1”规划实施传导体系(国土空间五年近期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实施计划),贯通从规划到项目供地的各个环节,在空间和时序上科学规划引导项目生成,提前做好“空间预算”,有序推进和保障项目落地。
实践中,各部门可从“5-3-1”空间成果库中生成符合规划安排的项目,实现“一张蓝图”上谋划项目、生成项目、协调项目,并与资金安排进行有效衔接,项目策划生成率由50%提升至80%,推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
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打破“一有问题就返库”的传统策划模式,建立项目策划生成阶段问题清单、审批事项清单“双清单+容缺并行”工作机制。在原“片区控规+区域评估+管控清单”的基础上推行“用地清单制”和“标准地”改革,依托平台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后续规划等管控指标要求,在项目进入审批前更加精准解决项目落地问题,推进审批不断提速。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在全省率先实现即来即办。
目前,厦门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已汇聚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等方面651个图层的全域空间“一张蓝图”,各区政府和发展改革、市政、指挥部等超过457家部门、单位等通过协同平台策划生成项目。截至目前,平台已储备项目13008个、策划成熟项目9156个、完成意见征集12362个,助力审批主流程申报材料从373份精简为33份、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缩减70%,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308个工作日压减到70个工作日内,小型简易低风险项目压减到15个工作日内。
推进审批精简融合 提供便利周到服务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开展业务梳理挖掘、转变服务模式、强化部门协同,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精简融合改革,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周到服务。
在原用地预审与选址“两书合一”的基础上,该局创新立项用地阶段与发改立项批复合并办理“多批合一”,形成“一个阶段一本证”,办理时限由34个工作日压减为4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用地批准书合并办理,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为即办;推动实行全流程分阶段“多测合一”,明确准入条件、技术标准,优化窗口服务,实现开放市场、信息共享、依法监管。
同时,该局还不断优化审批方式,探索规划许可豁免。自2019年公布第一批豁免清单以来,厦门市工程规划许可豁免项目清单已更新至5.0版本,形成免于办理、无需办理两类44项豁免项目清单。目前,除重点片区、特殊保护、经营性房地产等项目外,建设项目可通过告知承诺实现窗口即办。
该局还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推动资源融合,以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在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市政园林、人防、建设等12个部门依职责加强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指导;规划核实、土地核验与人防验收、质量验收、竣工备案等一并纳入联合验收,实现“一次申报、联合踏勘、同步发证”。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可同步申请不动产登记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截至目前,已有8个项目实现“交地即交证”。
强化信息技术赋能 数字应用优化提升
重视数字化应用,是厦门局在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厦门市资源规划一体化信息平台纳入规划、土地、海域、林业、测绘等部门92个政务服务事项,并与市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省网办事大厅、厦门市电子证照管理平台等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审批事项“一个平台办理,数据自动共享交互”。该平台内部“电子证照池”纳入厦门局证照批文12.45万件,推送市电子证照平台证照575万本,实现电子证照全面共享调阅。
通过采用材料电子化报件、资料电子认证、材料电子审查、证照电子签章、可信文件在线共享、电子档案等技术手段,厦门已实现用地预审与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等高频事项审批全程无纸化。
此外,厦门还搭建BIM规划智能报建系统,深度解读《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方案的审查条文并量化,实现对设计方案100余项指标的审查自动化。目前,已有48个项目通过BIM报建实现系统自动审查,快速发证。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