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土地供给新模式,不断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有力支持一批真正有用地需求、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好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可持续、更稳健。
——聚焦源头把控,推动评估体系更优化。紧盯主导产业强链补链环节,以及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由市招商办牵头按图索骥、进行靶向对接。设置严格的用地指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350万元/亩。组织人员实地走访109家企业或项目,梳理申请用地的相关情况并形成详细报告,包括企业是否为规上企业、近三年投资经营情况,以及拟建设内容、意向选址、投资总额、项目效益、承诺指标等,按项目投资规模的一定比例,对投资主体注册资金实行强约束,确保投资主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券商、基金等第三方机构,对投资主体和拟投资行业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验证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组织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招商办等相关部门,对拟投资项目逐一进行讨论评估,研究确定是否同意投资方项目落地或纳入储备项目库,对于“高耗能、重污染、低产出”等项目实行“一票否决”。2024年以来,研究项目91个,其中拟同意落地项目79个,拟纳入储备库项目12个。
——聚焦过程监管,推动项目履约更实化。建立相关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约定投资方拿地5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股权转让或变更股东结构)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或分割登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竣工投产5年后,前5年按出让合同规定开发建设且达到税收要求等条件,方可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分割登记或转让,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未满足条件者,不予办理相关手续,有效防止土地资源的非法流转。针对土地平整类项目管理缺失问题,建立由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及属地乡(镇、街道)各1名科级领导和业务骨干,以及1名村主干、1名网格员组成的包干责任专班,逐宗建档立卡,确保每宗地块有人抓、有人管。
——聚焦服务保障,推动资源效益更大化。组建“前台统一受理、内部闭环运行、窗口统一出件”的用地报批全流程服务中心和报批专班服务小组,推行“责任到人、限时办理、超时亮灯”数字化督办,提高用地报批速度,组卷平均用时从466天压缩到170天。出台《南安市进一步加强项目用地出让管理补充规定(试行)》,深化地块前期开发费用规范预支和成本平衡,创新实施“净地”出让;鼓励土地出让和不动产登记并行,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证”。针对企业低效用地改造和边角地利用难题,实行“一地一策”盘活开发服务。针对土地未办证、预约用地、厂房恶意租赁、进出企业道路未在红线内等用地法拍后无法交接使用、容易产生权属纠纷的问题,全省首创“先确权再法拍”工业用地模式。
2024年以来,南安市供应企业(项目)用地51宗、面积1700余亩,九牧、中通快递、利昌新材料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继落地或增资扩产;共获批土地成片开发方案18个、面积3072亩,获批项目用地23个、面积566亩;累计完成法拍工业用地不动产登记62宗、涉及建筑面积430多万平方米,拍卖金额20.59亿元;为27家企业办理244亩“工改工”“工改商”、边角地利用手续。
■ 张少坤 陈海鹰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