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目录 - 海峡资源报
加入收藏
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报要闻 - 要闻目录 - 正文

一纸地籍千顷绿——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效

2025-06-19 06:54:39

■ 陈静莹 黄俊飞 马丽晴 张晓明

 

夏日清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沉睡中苏醒,潮水退去后的滩涂如一幅画布,各种贝类镶嵌其上。小螃蟹勾勒出生命的轨迹,小鱼儿皴染出悠游的墨点,为这幅自然之作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鸻鹬类鸟、燕鸥类鸟在裸露的泥滩上或列队憩息、或敏捷掠食、或引吭高歌,追逐着奔涌的浪花。

在《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施行及全国首本不动产权证书颁发十周年、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登簿一周年之际,笔者走进闽江河口湿地,感受其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实践成果,探寻它独特的“生态密码”。

还地于海的生态救赎

闽江河口湿地位于福州市长乐区东北部和马尾区东南部交界处闽江入海口区域,其2381.85公顷的保护区,囊括了海域、陆域、无居民海岛,还涉及河口浅滩、潮间带沙滩、泥滩、盐沼、红树林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种复合型特征,让闽江河口湿地成为众多濒危物种和水鸟的理想栖息地,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空间。这里生物种类极为丰富,209种维管束植物、1种红树植物、570种脊椎野生动物、599种水生生物在此和谐共生。

这里有着全球沿海地区唯一、大规模、稳定的鸿雁越冬种群,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鸟超过5万只,其中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凭借这些独特优势,闽江河口湿地先后荣获“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和“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美誉。

然而,未曾想到,本世纪初的闽江河口却是另一番景象:填海造地、鱼塘养殖蚕食着湿地,污水横流、垃圾遍布滩涂,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蔓延,原生植被几近消失。

2002年4月,时任省长习近平作出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自此,我省揭开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卫战”的序幕。

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被设立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清理海漂垃圾,聘请专职管护员巡逻;排污治污,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大规模流域整治;因地制宜,科学划分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对保护区内213公顷养殖塘全面开展“退养还湿”,将养殖区块“还”给大自然,并改造成高潮位水鸟栖息地调节区;探索互花米草长效治理模式,累计除治互花米草306公顷,乡土植被恢复173.7公顷。

2020年,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闽江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世界遗产大会青年论坛向全世界推广。

2020年以来,闽江河口湿地综合保护修复机制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潮头奋楫的登簿之路

尽管闽江河口湿地的保护级别不断提升,但长期存在的权属争议困局依然阻碍湿地的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湿地就像块“无主蛋糕”,资源交叉重叠、类型认定不一、权属界线不清。

为进一步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部署,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2024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依据《福建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对照省政府代理履行清单,启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摸家底、建档案,明晰产权主体,划清权属界线,完成通告、地籍调查、审核、公告、登簿5个环节,给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登簿上户’。”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处(不动产登记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比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长乐区城镇开发“三区三线”划定、海岸线、海河管理分界线、水源保护界线,以及国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等成果,结合调研走访、实地勘查,彻底摸清自然资源产权“家底”,在“一张底图”上划清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权属界线。

期间,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乐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闽江河口湿地管委会开展实地核查,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初步成果进行审核,并商请省林业局、省水利厅对登记单元界线、森林状况、水流状况、湿地状况等内容进行审核,解决了资源交叉重叠、类型认定不一、权属界线不清等问题,确保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现势性、完整性、准确性。

2024年8月,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并登簿,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登记单元内各类自然资源全部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职责代理履行主体为省政府,登记单元内湿地资源1619.95公顷、水流资源6.9公顷、草原资源1.82公顷、海域资源(零米线以下海域)360.42公顷、其他自然资源146.74公顷。

绿韵和谐的自然新篇

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权登记工作,如同一把精准的生态标尺,不仅系统地厘清了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生态账本”(包括资源质量、数量和保护要求等),而且以法律形式为其“确权定界”,清晰界定了所有权主体、用途等要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闽江样本”。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闽江河口湿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4年10月,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布了成立11年来的首次科考报告。报告显示,与2011年相比,闽江河口湿地野生脊椎动物增加175种,维管束植物增加68种,鸟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2.4%,占全省鸟类种数的57%。在闽江河口湿地监测到的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鸿雁等16种鸟类最大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或迁飞路线种群数量的1%标准,成为国际生态研究热点。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为周边3个乡(镇)13个行政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湿地公园的物业和管护员岗位优先吸纳周边村民,村民亦可在公园门口设置流动摊点。

“闽江河口湿地有了‘户口’后,权属更加清晰,各种资源类型的分布面积也更加清楚,为我们管理、执法和保护以及各分区的分类施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法律依据。”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总工程师林文波说。

2025年1月,在国际《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期间,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席宣布,中国福州等9座城市获评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

确权界、明主责,而后万物各得其所。在这片被产权制度唤醒的湿地,每只候鸟的羽翼都折射着生态文明的时代之光,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在线联系

官方二维码